如何面對悲傷與失去?悲傷輔導師教你走出低潮情緒!

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面對意外發生、默默等待一種失去的無奈,悲傷輔導師Lianna Champ說:「人越長越大,就越容易失去,我們處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,你必須要有處理悲傷情緒的實用秘訣。」

悲傷可能會用很多種方式影響著你,有的人一開始是反胃,接著會懷疑與否認;而有的人則會感到恐懼與麻木,最終發展成絕望。根據悲傷輔導師與《How to Grieve Like A Champ》(2018 年 RedDoor 出版)的作者Lianna Champ表示:「雖然我們可能會和其他人有類似的情緒,但每個人面對失去的反應都是獨一無二的,這是讓你極度孤獨的一種經驗。」每個人都有過悲傷經驗,自從疫情開始後,全世界不分國界的人們都被迫面對比以往更強大、更頻繁的悲傷。悲傷源於被新冠肺炎奪去之生命、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、以及生活被嚴重影響(失業,經濟不穩定)的人們。我們對被帶到未知領域的全世界、對自身生命無常、對疫情前的生活都會燃起悲傷之情。

悲傷是什麼?又會怎樣體現?

「當失去所愛的人或重視的事物時,悲傷是正常與自然的情緒反應,這情緒會讓生活帶來一時的混亂,此時,悲傷的情緒也會讓你脫離當下時刻,影響日常的集中度與注意力,近而波及身心正常運作的能力。想是我們可能會變得健忘。另外,悲傷也會破壞我們的飲食及睡眠模式,嘗試處理強烈情緒起伏的壓力會造成頭痛、身心緊繃與其他不適的狀況。其他常見的反應還有罪惡感、恐懼、焦慮、麻木、絕望、疲勞、反胃、喪失信仰、除了失去的事物外完全無法思考其他事、以及損失對處理這份情緒的信心。

在新冠肺炎疫情中,悲傷從四面八方來襲,因為我們被迫面對不只是所愛的人,還有我們自己的生命無常。以往我們從未經歷過此情形,且悲傷也從未如此明目張膽地出現在每個國家、每戶家庭的門前。疫情前,我們只會在失去事物時正視自己的悲傷,且通常都是獨自處理,不確定該如何面對。悲傷是伴隨著失去與改變正常又自然的反應,但我們從未精通此道。也許我們忘了如何悲傷。而現在沒有其他選擇了。

能回到以前的生活嗎?

當失去所愛的人或珍惜的事物時,我們會將其形容為有型的失去,因為能指出那個人事物是什麼。但當需要回應如疫情這類的狀況時,我們的悲傷包含了許多無以名狀的事物,而其強烈度依舊。我們將其形容為無形或模糊的失去,是一種失去自由與安全感、對未知及茫然未來的恐懼、失去夢想等等。我們都在悼念過往熟悉的生活方式。

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悲傷?

對我們懷念的事物感到悲傷是OK的。試著與真正重要的事物及對自己重要的人重新連結,今天與每天都向他們表達你的愛意。愛不只是說說而已,也要用行動表現出來。接受我們無法掌控生活中的一切事物,就能減少對未來的焦慮,並讓自己學習體會當下的生活,就能有效減輕悲傷的重擔,情緒波動也沒關係。問問題能讓我們敞開心胸,並給我們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,它也能協助我們看清負面思考模式,並暸解以往經驗是如何影響疫情當下對失去事物的反應。

悲傷是孤獨的體驗,但當全世界都在經歷此旅程時,集體悲傷的影響為何呢?

我們在孤立時無法發展出全球性的悼念,悲傷是很個人化的,我們需要彼此,我們需要分享自己的感受,要撫平傷痛必須先處理悲傷,處理前又要先承認其存在,而只有訴諸文字或行動才能承認悲傷存在。

我們能對全世界正在受苦的人們感同身受,但這並不會止住或消去自身的悲傷,我們需要看到、感受到與觸摸到。悲傷的面貌多變,從不可能一言以蔽之,如要進行全球性的悼念,我們需要先在團體中分享自己的悲傷,接著與世界連結。我們要感受到彼此的身心頻率,並從中汲取療癒能量。孤立只會把悲傷一一隔開。

這樣的悲傷能有任何正面影響嗎?

當然。悲傷的方式沒有任何正確的生命教程,但身處疫情中,能讓我們暸解自身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,以及自己不想浪費時間。我們想讓每一秒鐘都有其價值。想想在生命終結之時重要的事物是什麼… 並自問為何那在今天就不重要?這會讓你專注於想要達成的目標,真切地活出生命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